新闻中心 /News
凤凰联盟app你应知道的今后5年城市经济突围4大方向
踏入2025年,来到「十四五」收官与「十五五」开局的关键交汇点,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去年12月吹响了全力「拼经济」的号角。
会议围绕财政、货币、内需、科技、产业、楼市股市、城乡融合等多领域,推出一系列政策「大招」,这些政策在今年会逐步落地实施。可以说,中央在用超预期来稳定预期,非常明确地给大家传递「信心」。
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着不可忽视的外部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当数即将来临的「特朗普2.0」时代。特朗普提名的官员大多持对华强硬立场,其在竞选期间宣称要将对华关税提升至60%,当选后又宣称进入白宫首日对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关税。
众多国际智库报告均指出,特朗普第二任期内,对华关税战和技术脱钩将成为大概率事件。
德国艾伯特基金会的报告《准备聊生意》,更是指出特朗普商人特点的「交易型」外交风格下,中国或许存在腾挪的空间。但中国已非常清楚,与中国展开高强度竞争已经是美国两党的共识,特朗普上台只是对抗路线的继续,中国早已放弃幻想,做足了应对准备。
去年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表明我国已做好充分应对准备。同时,面对科技脱钩也只有科技创新,才能有效应对中美角逐的「核心竞争力」。
贸易战的连锁反应已对我国出口企业和就业市场造成冲击。以SHEIN为例,受欧美加强电商平台监管影响,其2024上半年利润率从8%急剧下滑至2%,同时约20%-30%的国内供应商面临订单流失风险。
对我们来说,把东西生产出来并不难,今后如何能把东西都卖掉才是问题。在当前总需求不足,家庭消费意愿和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的现状下,更是难上加难。
为了应对这些难题,从2024年9月开始,国家的宏观政策就积极调整,保增长、扩内需成了最重要的任务。例如,发行1500亿左右超长期特别国债用于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等。
在城市建设方面,地下管网改造预计未来5年涉及近60万公里管网,总投资达4万亿元;2024年10月,住建部推动100万套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白名单」项目信贷规模扩充至4万亿元;财政部拟对政府采购本国产品给予20%价格优惠,加速国产品替代,缓解出口压力。
由此可见,保增长、扩内需、树信心已成为当前及未来数年宏观政策的清晰主线。
2019年,习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空间结构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中心城市和城市群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
并指出「城市群是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的重要平台,是人口大国城镇化的主要空间载体,像我们这样人多地少的国家,更要坚定不移。要以城市群、都市圈为依托构建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格局。」
据研究,我国城镇化率每提升1个百分点,能新增超2000亿元消费需求和万亿元投资需求。国务院《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中明确未来5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目标接近70%。
城市,特别是中心城市不仅是提升城镇化率的主要载体,更是大幅拉升消费和内需的主战场。
同时,「国家中心城市」概念在淡化,只有北京、上海、广州、天津、重庆拿下了「国」字号的中心城市,取而代之的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地区重要中心城市」的分级体系。同时,县域经济迈向「微中心」化,县城将成为融合生活、就业、公共服务和产业的综合中心,成为我国中心城市分级体系中的又一级。
由此,大、中、凤凰联盟下载小多层级的中心城市,将成为城市群、都市圈协调发展的内核。也就是说,「中心城市化」将是每座城市都要努力实现的目标。
然而,2023年数据显示,297个地级以上城市中,有176个人口在减少,这表明多层级的中心城市建设,面临着人口减少、内需不足等现实挑战。因此,在高质量发展的既定前提下,中心城市化的建设,不能仅依赖空间上的中心化,更重要的是成为 「高质量要素」聚集的中心。
在城市发展进程中,资源从中心城区向新城(新区)的转移,往往未能达成预期效果,众多新城区难以形成有效带动力,反而致使中心城区陷入衰落境地。
数据显示,2022年373个中心城区GDP增速均值仅为2.36%,严重拖累了城市整体的中心化进程。为啥会这样呢?
这一困境根源在于,传统的城市发展模式过度依赖土地财政,过于关注增量建设,而忽视了产业发展趋势的变化。其中最大的变量,是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升级,特别是「赛道切换」。
以玻璃制造这一常见的城市基础产业为例,传统的玻璃制品生产如容器和建筑材料领域竞争激烈,容易陷入价格战泥潭。而通过技术创新,将玻璃拓展到相机镜头、医疗器械镜片等领域,产品价值将实现指数级增长,从而成功切换到新赛道。
国际上,尼康、佳能等光学领域企业又在原有「卖玻璃」基础上,凭借技术创新进军光刻机领域(镜片价格占光刻机整机40%),取得了显著成效。2023年尼康光刻机收入达2033亿日元,占总收入的28.4%,有力带动了东京品川区的经济发展。
在我国大力推动芯片制造国产化的进程中,拥有光学基础的众多城市如江西上饶(凤凰光学)、江苏南京(波长光电)等具备得天独厚的优势,有机会借助创新加入新赛道。
科技创新在城市中的空间布局至关重要,中心城区相较于郊区封闭园区更具优势。正如霍金所说「21世纪是复杂性科学的世纪」,科技创新依赖多学科、跨学科的交流合作。
理论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在《规模:复杂世界的简单法则》中指出,城市规模越大,人与人之间的连接越频繁,越能促进分工细化、创造需求和财富。城市尺度影响连接成本,而连接次数决定产出质量,中心城区在这些方面优势明显。
说到城市更新,应优先注重内容更新,引入高税收的高科技产业平衡投入产出,如纽约「硅巷」、伦敦「硅环岛」、洛杉矶「硅滩」等科技创新区,均是在中心城区更新中形成。
从国际发展规律看,中心城区的各类限制因素,促使创新以「产业社区」形式呈现,这也与城市的「15分钟生活圈」建设契合,以波士顿肯德尔广场为例。
其更新形成多个产业社区,融合了IT、AI、制药、生物等多领域企业,其产业社区有以下特点——
空间更开放:产业社区空间开放性,必须远高于以往园区,形成人人可参与的创新环境。
社群更突出:产业社区围绕不同喜好科技人群,为他们量身定制社交环境,促进不同领域间的碰撞。
功能更多元:产业社区不仅是工作场所,更是生活场所,它拥有完善的商业、休闲、教育等生活配套功能。
创新可交叉:产业社区不强调创新企业是否来自一个产业的上下游,但他们之间的创新要有所关联,容易形成跨领域的创新。
这些特点加速了生命科学领域发展,使波士顿成为该领域创新中心,吸引众多生物医药公司入驻,全球TOP20的生物医药公司中的18家在此设立办公机构,生物技术公司超过250家,其中80%为初创企业。
随着中美科技竞争的持续升温,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已然成为双方角逐的关键领域,低空产业、商业卫星、人形机器人、AI等备受瞩目。在这些新兴领域,商业模式尚未定型的「得标准者得天下」窗口期,谁能率先打通商业模式,谁就能在竞争中占据先机。
因此,城市应敏锐把握这一机遇,结合自身特色构建多样化的「应用场景」,推动新兴产业与城市发展深度融合。以低空经济为例。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热门领域,去年,多达29个省市将低空经济纳入政府工作报告,积极谋划「向天空要GDP」。中央空管委也在合肥、杭州、深圳、苏州、成都、重庆6个城市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试点。前不久,国家还成立了低空经济发展司,足见对低空经济的重视程度。
值得一提的是,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电池、电机、电控)与eVTOL制造的「三电」相似度极高,达80%-90%,这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未来发展开拓了新方向,也凸显了低空经济的巨大潜力。
去年2月,深圳开通全球首条eVTOL航线月又完成大梅沙至小梅沙的eVTOL旅游观光航线,为盐田eVTOL产业园开辟了市场应用场景,有效促进了产业与市场的对接。
同时,深圳作为最早开放无人机低空运输场景的城市之一,截至去年11月,已建成249个各类低空起降设施,包括7个快递无人机运营集散基地和102个无人机快递配送航站点。
以罗湖黄金珠宝低空运输航线分钟即可到达,实现了水贝片区、特力布心工业区及李朗国际珠宝产业园之间的「店厂互通」,极大提高了物流效率。
此外,深圳还广泛探索无人机在安防救援、设施巡查等场景中的应用,并在建筑工程领域积极尝试。
如盐田区梅沙尖城市看台项目,前期利用无人机进行地形测绘与建模,确保了看台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统一,提升了施工安全性;施工过程中,无人机实时监控施工区域,及时发现问题。
鉴于梅沙尖山势险峻,传统物料运输困难,无人机吊运材料的应用成功解决了这一难题,保障项目的顺利推进。
低空通信基础设施是低空飞行的关键支撑,深圳构建了市域级「5G+毫米波+卫星」空天地一体化的低空通信网络。目前已建成8万个5G基站(未来还将增设5G-A基站),实现了120米以下5G网络的连续覆盖,为无人机飞行和数据传输提供了稳定保障。
同时,建成北斗卫星定位基准站,使无人机作业精度达到厘米级,有力提升了飞行安全性和精准度。
此外,深圳于去年11月发布智能融合低空系统(SILAS)1.0版本,作为低空飞行活动的「大脑」,该系统可实时获取航线状态、建筑物信息等,有效规划规避潜在 「环境冲突」,协调不同类型低空飞行器的任务分配。而且,该系统还能融合多种感知数据,精准检测「黑飞」行为,维护低空飞行秩序。
由此可见,深圳凭借对低空经济的深刻理解,充分整合城市空间、基础设施和产业基础等资源,全方位打造低空经济应用场景,有力推动了低空经济在多维度的快速落地。
1980年代末,哈佛教授迈克尔・波特提出的「产业集群」概念,为区域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支撑。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地理范围内,多个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它能够产生强大的区域特色竞争优势。
集群规模效应带来的「涌现」现象,让集群内能诞生众多具有「专精特新」属性的企业,进而使一些国家在关键领域具备了「卡脖子」能力。
中国在产业集群发展方面展现出强大实力。例如,前不久作为反制美国「拉黑」140家中国公司的反制措施,严控镓、锗、锑、石墨等相关两用物项对美国出口。
禁止这些出口美国,不仅是因中国储量大——2023年,中国生产的镓、锗、天然石墨,占全球的98%、60%、77%;
更是因为中国稀土产业集群凭借在精炼环节的绝对优势,不仅能实现全球领先的高纯度提炼(纯度对芯片、武器等高精尖产品精度至关重要),还能保持价格实惠。
使得美国即便寻求到其他国家的稀土矿替代,也难以实现「质高价低」的精炼效果,甚至可能要送到中国提炼。
工信部公布的《2024年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中,众多集群分布于三、四线甚至五线资源型城市,这些城市的产业集群已从单纯资源开发转型至新材料领域,如资源枯竭型城市鹤壁发展成为重要的商业卫星产业集群。
胡润研究院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三、四线亿元,充分彰显产业集群对城市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
然而,产业集群在城市落地过程中,也面临产城分离问题。许多产业新城、开发区虽形成产业集聚,但因远离市区、配套不足,导致通勤成本高、人才流失、消费市场难以规模化、服务业发展受限,甚至影响产业集群可持续性。
例如,瑞典谢莱夫特奥镇的新能源电池企业Northvolt的产业集群,虽有大众、西门子、高盛等众多大牌企业和政府支持,却因位置偏僻、缺乏配套、留不住人、成本高等产城融合问题的困扰,烧光150亿美元,负债420亿后就破产了。
许多产业集群沿交通运输要道分布,远离市区且布局分散,导致产城分离。波士顿采取将园区变为镇区就地融合的策略,形成产业小镇集群,有效解决了这一问题。
波士顿生命科学产业发达,相关创新集中于中心城区,与其配套的众多科研仪器制造企业,如赛默飞、日本电子、德国卡尔蔡司等则分布在城郊的128公路沿线公路沿线企业园区
在镇区、园区与128公路接壤区域建设「综合服务区」,涵盖大卖场、餐饮、酒店、公寓、办公区等,兼具生活和商务功能,解决了园区与小镇配套不足问题,赋予小城镇城市商务属性。
如沃尔瑟姆镇车站TOD半径400米范围内,有厂房改造的博物馆区(沃尔瑟姆历史学会博物馆、查尔斯河工业与创新博物馆等)、餐饮街、商业街、酒吧街和滨河生态公园。周边园区员工步行10分钟内就能感受小镇的繁华与文化,吸引他们成为小镇居民。
先规划后建设的产业集群常受强市虹吸效应影响,产城融合面临挑战,需靠自身成为强磁极破局。
英国308公里长的M4科技走廊沿线城市,一直被伦敦虹吸效应困扰,但布里斯托尔通过高端制造区的极化融合实现了逆袭,一跃成为伦敦之外最重要的科技集群,有近450家科技初创公司。
如飞行汽车企业Vertical Aerospace依托本地航空、机器人、工业设计优势研发制造;仿生假肢初创公司Open Bionics技术源于机器人实验室和材料中心。
2016年联合南格洛斯特郡、巴斯、萨默塞特东北部组成英格兰西部增长中心,高端制造区通过跨领域技术合作,助力巴斯发展数字出版和软件服务,提升加的夫科技媒体实力等;联合企业、学校为大区域内的居民,提供从制造业到服务业的技能培训,满足企业岗位需求,提升区域就业率。
现在的经济形势下,扩大内需是未来几年经济发展的关键任务,「促销费」更是重中之重。前不久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给城市经济发展指明了方向。
回顾去年消费市场,一线城市消费表现弱于二三线城市,必需消费品虽有小幅增长,但可选消费品市场低迷。表面上看是「信心不足」,实则背后有着深层次原因。
随着城市化进程中「千城一面」建设的推进,商业品牌不断下沉,各层级城市间的「标准」消费逐渐趋同,大城市原有的商业优势逐渐消失,消费者的消费欲望难以被有效激发,消费下降也就在所难免。
大众消费需求日益多元化且多变,虽然大部分需求满足属于企业的商业运营范畴,但城市在其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围绕消费需求构建完善的消费服务体系,创造多元的服务岗位,从而进一步推动消费增长。
对于企业而言,针对用户需求不断细化,形成了包括宠物食品、宠物玩具、宠物医疗、宠物培训、宠物礼葬等在内的完整产业链。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产品服务创新至关重要,如宠物礼葬提供骨灰钻石服务,即通过技术手段将宠物骨灰转化为钻石,为宠物主人留下纪念。
以宠物经济发展较为成熟的深圳为例,该市已拥有10多个宠物友好户外公园,为宠物提供了休闲活动空间;1000多家宠物友好餐饮门店,方便宠物主人携带宠物就餐;50余个「宠物友好」商场,允许宠物进入特定区域,为宠物主人提供了更多消费场景。
老读者应该知道,丈量城市公众号之前对消费中心城市做过详细研究,还会编成《世界著名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书。总结来说,消费服务的空间要素包括下面两点——
城市消费服务的空间承载形式为商圈,除了市中心大型商业区,街区、社区乃至交通站点都具备成为消费服务空间的潜力,这些不同层级、功能各异的商圈,凤凰联盟下载共同组成了城市消费服务的空间体系。
集中了众多剧场或演艺空间,成为了「看剧天堂」的有乐町商圈;云集了顶级的博物馆、美术馆等,成为文旅消费中心的上野商圈等等。
先说关键核心:在全球化大都市的发展历程中,公共空间机制设计历经多次探索与调整。协调公共与私属空间的关系,实现「公私之间」的平衡是机制设计的核心要点。
再看借鉴模式:多数城市有着较为明显的「老城区」与「新城区」,因此不同的城区采用不同的机制。国际上对老城区常采用较为成熟的公私合营BID模式。
比如说,久屋大通公园与户外领域品牌合作,打造了集「户外露营办公室+餐饮+室内露营办公室+产品展销」功能于一身的商业综合体。
但城市在决定是否围绕这些新兴消费搭建消费服务体系时,必须进行全面考量,重点关注其发展潜力、可拓展性以及对服务业的带动能力。
从全球范围来看,在当前蓬勃发展的物流、新能源、高端制造等产业领域中,医疗保健产业的发展势头尤为强劲。过去30年,人类平均寿命显著增加近10岁,预期寿命也不断延长,这预示着医疗保健市场需求将持续增长,银发经济也将在我国进入高增长周期。
正如《百岁人生:长寿时代的生活和工作》所强调的,社会需要积极应对长寿时代带来的挑战与机遇。与此同时,现代消费者对自身健康的关注度日益提高,「朋克养生」现象便是这一趋势的生动体现,年轻人在追求现代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更加注重健康管理。
美国罗切斯特市,作为美国第一医疗机构品牌梅奥诊所的所在地,在医疗保健产业服务体系建设上成效显著。
首先,在产业发展方面,该市大力推动尖端技术与医疗科研的跨界融合,打造创新园区加速了医疗技术成果的转化应用,为医疗技术创新提供了肥沃土壤。
在疗养与康复服务上:提供全方位的个性化疗养和康复方案,从精准的健康评估到定制化的康复训练一应俱全,同时在市区内增设温泉理疗中心、瑜伽中心、冥想中心等多元化功能设施,满足不同患者的康复需求;
在健康体验旅游方面:充分利用当地自然环境和文化资源,打造独具特色的健康旅游产品,如将医疗体检与休闲度假相结合,酒店也相应增加疗养服务、营养餐饮、运动设施以及便捷的医疗接驳服务,为游客提供一站式健康体验;
整合医疗资源与旅游资源,吸引了大量国际游客前来就医旅游,不仅带动了当地医疗产业的发展,还促进了餐饮、住宿、交通等相关服务业的繁荣,为城市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
早在2020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目标:到2035年建成文化强国。文化不仅关乎民族自信,推动国内旅游,更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能实实在在地带动产业发展。
就拿这几年风靡全国的「国潮」风来说——它直接带动了西安、洛阳等城市的文旅发展;汉服行业更是借着这股东风,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春天,2023年市场规模已经超过144亿元。
从2019年到2022年,国潮风影响下的相关产品种类大幅扩充,增加了231%,品牌数量也增多了223%,购买国潮商品的消费者增长了74%,成交金额更是增长了355%。
舞台上演员的服饰来自纽约本地服装制造产业链,舞台效果则有「硅巷」科技企业的支持。
伦敦有发达的金融业、服务业,也有欧洲最大的战略工业保留区(部分位于老城)。这些工业区内并不是什么高端制造,而是传统「落后产能」,是城市更新中「腾笼换鸟」的重点。
至2017年,伦敦文化创意产业年收入达522亿英镑,其中400亿用于文化相关制造服务支出,涉及众多工种,每1个文化创意岗位带动0.75个制造岗位需求,显著提升了伦敦就业率。
伦敦下利亚山谷地区借奥运会契机从工业棕地转型为科技创新区,创意供应链拓展使其成为创新制造集聚区。如区域内的旧仓库改造布洛克斯工厂,能提供木工、金属与焊接、数字套件、织物、精加工等七类制造空间,已为350多家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预计将带来6000个工作岗位。
文化演出已成为城市推动文化产业化的突破口,特别是演唱会,更是城市引流量、促销费的标准动作。
只是,多数演唱会更像是文化事件,来得快去得也快,对城市持续带动作用有限。不过,对那些有音乐文化根基,或者制造乐器的城市来说,很可能成为发展新抓手,例如美国小城纳什维尔。
在互联网进入音乐行业之前,美国音乐产业主要收入来自卖唱片,而开演唱会是提升唱片销量的「销售手段」。纳什维尔也举办过很多演唱会,最著名的是粉丝博览会(1972–2003),看名字你也能猜到,这是各唱片公司乐手与粉丝见面的唱片「展销会」。
纳什维尔敏锐捕捉行业变化,一方面努力打造音乐巡演必到之地,另一方面转变思维,从「卖产品」转向「卖服务」。
以粉丝博览会转型为例。该音乐节不再是圈在各个场馆买唱片,而是将城市各类公共空间转化为演出场所,如滨河公园、星光大道公园、百老汇街道等。大大小小的音乐演出超过400场,参与表演的不只有明星歌手,还有家庭乐队、学校乐队等「业余选手」。
纳什维尔还推出了乡村音乐演唱主题的观光大巴(乐手车上表演),以及游船为舞台的水上现场演出。
到2019年,美国音乐行业「区位熵数」(产业聚集度及就业岗位密度)排名中,纳什维尔以6.11分夺冠,遥遥领先于第2名的纽约(1.37分)。
不管是现在还是未来,大城市、小城市还是县城,要想高质量发展,中心化发展方向是必由之路。
只有这样,城市才能集中区域优势资源,形成规模和比较优势,应对未来的不确定。城市要树立信心、释放需求,关键在于向大众特别是年轻人,清晰展现多元发展路径,提供丰富多样的工作岗位。
科创赋能城市:靠中心城市的规模优势带来的创新基础,发展创新驱动的「高税收」产业,解决城市中心空心化和新赛道少的问题。这不仅能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产业附加值,还能让城市更中心化。
文化因地制宜:文化不仅能体现城市的旅游和品牌特色,更重要的是整合新旧产能,创造特色文化消费,让城市突破地域限制,成为更大地域范围内的文化消费中心。通过挖掘和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城市可以创造独特的文化产品和消费体验,提升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