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新书 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凤凰联盟平台
瑜伽起源于古印度,作为宗教产物,它最早是指探寻“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及至现代,瑜伽逐渐走向世俗,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产业和文化现象。
方寸品牌新书《瑜伽新史:从古印度到现代西方》,生动描绘了瑜伽的起源与发展历程,细致展现了瑜伽从古至今的演变过程,为我们揭开瑜伽发生上述重大转变的历史真相。同时,作者也在书中预测分析了瑜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
这不是一本教你“怎么做”的书——这样的书已经够多了——这本书将告诉你“为什么”。为什么一条历史悠久的顿悟之路摇身一变,成了年产值 250 亿美元的健康产业?从古印度的洞穴和森林到现代西方的健身房、工作室和乡村礼堂,这条曲折的道路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转折?在被移植到外国土壤后,瑜伽宗师们最初的教义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为什么瑜伽有那么多不同的形式,似乎囊括了从肌群练习到正念体验,从压力缓解到精神解放的方方面面?在一定程度上,本书试图定义我们口中的“瑜伽”。
不管答案是什么,当今世界上,几乎每个国家都有人在教授和练习某种形式的瑜伽。在美国,瑜伽行业发展的速度就非常惊人。从20世纪最后几十年到2001年,进行过某种瑜伽练习的人数从几十万人增加到400多万人,2016年则超过了3700万人,这一数字是五年前的2倍,且上升趋势仍在持续。《瑜伽杂志》(Yoga Journal)调查显示,还有8000万人对开始瑜伽练习抱有浓厚的兴趣。这绝不仅仅是产业宣传,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NIH)为数据调查提供了支撑。当然,英国练瑜伽的人要少些,保守估计为300万人,但这个数字也在不断攀升。瑜伽逐渐融入我们的日常健身训练、社区教育和治疗体系中,我们对它的热情似乎也在与日俱增。
1896年,斯瓦米·维韦卡南达(Swami Vivekananda)出版了一本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胜王瑜伽》(Raja Yoga)。他是将瑜伽传至西方的第一人,本书第 11 章还将对此进行介绍。他在书中讲述了神与魔去向一位伟大的智者学习探究“宇宙自我”的故事。
神与魔跟随智者一起修习了很长时间。最后,智者告诉他们:“你们自己就是你们所追求的存在。”于是,他们便将自己的身体视作自我,心满意足地回到自己的世界,告诉那里的同类说:“吃喝玩乐,该学的我们都学了。我们自身便是真正的自我,于我之上,再无他物。”魔天生无知,所以停止了进一步的求索,深陷唯物主义的桎梏。而神是一个更为纯洁的存在。不久,当看到肉身承受的疾病、痛苦和死亡的折磨后,神回到智者身边,问道:“大师,您曾教我身体就是自我,对吗?如果是这样,我看到所有的肉身都会死去,但真正的自我应该是不朽不灭的。”智者答:“我告诉过你,你就是那个自我。好好去感悟真意吧。”经过无数次的探索,神终于意识到自身即超越一切思想的自我,不生不灭,剑不能刺穿,火无法灼烧,其不会蒸发也不会融化,没有起源与终点,是无法动摇、无形、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存在。神通过自身体验得知,自我既非身体也非心灵,而是超乎一切的存在。神心满意足,完全领悟了,但那个可怜的魔仍未识相,因他对肉身有着过分执念。
尽管我们现代人可能既不相信神也不相信魔,但瑜伽宗师斯瓦米的故事仍未失其时代风采。在全球掀起的瑜伽热的背后藏着一种普遍的困惑,即瑜伽练习的真正目的是什么?有关身体文化和精神欲求关系的谜团,如斯瓦米的古老故事中的一样,至今仍未解开。
瑜伽术语在历史上的不一致性也无助于解释这种不确定性。许多教授现代体式瑜伽(Modern Postural Yoga,MPY)的教练仍用“哈他瑜伽”(意为“力的瑜伽”)这一传统命名向学员阐述他们所学的内容。然而,最近的学术研究表明,最古老的哈他瑜伽并不重视瑜伽的体式。本书第5章和第10章将说明,对哈他瑜伽的记载并不关注肉体的组成,而更重视无形的内在对应物,即精微体,宇宙中的生命气息正是通过精微体流转的。所谓“粗重体”,指向能被感官所理解的世界,它受限于时间和空间的法则;与之相对,“精微体”指向存在于相应现实世界内部或者背后之物,由不受时空所限的意识形态构成,包括各种对无形存在的感知,如灵魂、恶魔和神灵。
我们的肉身受制于严格的净化戒律,这种清洁过程统称为“六业”(Shatkarmas),即六种瑜伽清洁术,其目的是在身体和心灵两个层面净化人体系统,以适应我们不断升级的思想意识。其中一些清洁术包括:吞咽长条布带清洁胃部(道悌法,dhauti),进行瑜伽灌肠(巴斯悌法,basti),用盐水或蜡线清洁鼻腔(涅悌法,neti)。此外,“哈他瑜伽”的整个训练过程是以形而上的形式表述出来的,这在很大程度上无法被现代人的思维所理解。例如,有说法称,当一个成熟有志者的身体和心灵得到适当的净化时,深度冥想将赋予他超凡的力量,让他最终从尘世的束缚中完全解放出来,这就是开悟 (enlightenment)。
这些内容在今天典型的瑜伽体式课程中难觅踪迹,倒是毫不意外。尽管这些课程能帮助我们保持健康,获得幸福感,但今天打着“哈他瑜伽”旗号的瑜伽课程通常与古典哈他瑜伽大相径庭。简单来说,在15世纪的印度,即哈他瑜伽经典作品《哈他瑜伽之光》 写成之时,“哈他瑜伽”的含义与它在21世纪的西方世界中的含义截然不同。在另一个常见的分类“胜王瑜伽”中也存在类似的歧义。
自维韦卡南达将瑜伽传至西方以来,有许多人,尤其是他的追随者,已经把“胜王瑜伽”理解为以冥想为主的瑜伽。事实上,在历史上冠以“胜王瑜伽”之名的理念和实践十分繁杂,其中也包括非冥想式训练,这些内容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本中呈现的侧重点也不尽相同。当我们考虑到各种经典瑜伽时,对于瑜伽风格的定义就变得更加混乱了,现代瑜伽亦是如此。在印度传统中,并不存在一套通称“瑜伽”的单一体系,而且某位当代学者(也是位瑜伽从业者)已确定了超过42种不同的瑜伽练习方法。考虑到这一复杂情况,在对这一主题的总体研究路径中,我暂且大致区分出“身体瑜伽”和“心灵瑜伽”两个简单类别。身体瑜伽包括常规体式训练(体式法),收缩肌肉并关闭喉咙、收缩并提升骨盆底的肌肉或将盆底肌肉向内拉(收束法),净化训练(身心净化法)和呼吸调整训练(调息法)。心灵瑜伽则包括了精神内省或冥想的特定技巧练习。
但即使是这种简单的分类也引发了新的概念混淆。“冥想”一词的使用非常宽泛,涵盖了各种不同实践,而这些实践又完全不一致。反思和畅想、创造性的形象化、自我肯定、听氛围音乐、正念策略、有引导的想象之旅和渐进式放松技巧,都常常被统一归入这一笼统术语之下,并因此被赋予几乎平等的地位。此外,许多人声称,他们在进行园艺活动、慢跑或遛狗时会“用自己的方式进行冥想”。这些活动当然是令人愉悦的,凤凰联盟官网于我们也大有裨益。但是说到底,它们依旧只是活动,不能与身体和心灵逐渐进入休止状态的真正冥想等同。
所谓“冥想”,我指的是印度大圣哲帕坦伽利(Patanjali)在他的《瑜伽经》(Yoga Sutra)(约前250)中描述的过程,这也为许多其他瑜伽大师所遵循。原则上,冥想是一段无声的、内化的旅程,通过清晰和渐进的放松、内化和扩展阶段进行,不受外部因素的干扰。当开始进行冥想时,我们需要先进行制感 (pratyahara),然后进行执持(dharana)和禅定(dhyana),最后到达稳定连续的精神状态,即三昧(samadhi)。
需要及时警惕的是,任何对身体和心灵的分割必然只是暂时的,因为当今不断深入的科学研究表明,二者之间密切、持续地相互影响。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我们所经历的精神和情感世界在很大程度上是生化机制的结果,这种机制是经过数百万年的进化形成的;我们所感知到的现实总是和身心相关,这既由意识决定,又由身体中的化学物质决定。同样,我们的精神状态会影响身体的生物化学反应。“身心复合体”(mind-body complex)的说法比谈论身体与心灵两个单独分类更加准确。几个世纪以来,瑜伽已经证实这一点:其通过培养和练习身体及心灵两方面的技巧,来创造一种主观上的幸福感,无论外界环境如何。也许这种身心交流的神经过程比较复杂,但可以很轻松地被激发。关注身心整体的瑜伽教练都清楚,轻松完成一个瑜伽体式,接着不需要花费太多力气保持住这个动作后,人的心绪能平静下来,并产生一种肌肉记忆,随着多巴胺引起的愉悦情感得以释放,这种肌肉记忆便激活了人们重复整个过程的欲望。同样,专业的冥想教练也都知道,运用一些心理技巧可以让呼吸和身体发生可感知的愉悦变化。身体和心灵就像是一枚硬币的正反面,永远都不能真正分开。然而,为了了解不同类型瑜伽之间的细微差别,区分“身体瑜伽”和“心灵瑜伽”仍较有助于我们描述那些相对独立又重合且总是相互联系的瑜伽活动。
对一些读者来说,上述区别似乎有些过于学究气,但对于消解两种瑜伽关注度不对等的现象却是有必要的。关于“身体瑜伽”的讨论已经足够详细,人们从解剖学的角度越来越全面地研究各个瑜伽体式及其对身体的影响,并且对它们进行归类。每一年,最新的研究结果都会通过大量论文、学术会议、研讨会、瑜伽节传遍世界。但人们对“心灵瑜伽”的理解,从上述冥想式的自我超越这个意义上来说,是不够准确的。实际上,作为现代瑜伽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心灵瑜伽几乎已经被忽略,变成了每个人只能通过自己去探索的附加选项。因此,心灵瑜伽的练习方法在很大程度上还是片无人探索的领域,人们只能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尽力摸索着前行。
一门古老的印度宗教是如何变成一个全球健康支柱产业的?从圣人的洞穴和森林到现代西方的健身房、医院和乡村礼堂,在瑜伽发展的曲折道路上发生了什么?它见证了怎样的历史和社会转折?在外传的过程中,瑜伽宗师们的教义失去了什么,又获得了什么?为什么瑜伽有那么多不同的形式,似乎囊括了从肌群练习到正念体验,从压力缓解到精神解放的方方面面……
这部全面讲述瑜伽历史的著作首次将瑜伽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中,带领我们从神秘的宗教仪式和中世纪的身体魔法,到基督教和大英帝国,再到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和二十世纪的西方,发现鲜为人知的瑜伽故事。
如今,瑜伽已融入女权主义、数字媒体、名人文化、压力流行病和对真实自我的追求等各种社会议题之中。希勒描绘了过去和现在各色与瑜伽有关的人物,讲述了一段关于学者与丑闻、科学与精神、智慧与无常的引人入胜的故事,对真实性的本质进行了广泛而令人警醒的讨论。
阿利斯戴尔•希勒(Alistair Shearer),英国人,文化史学者,研究方向为印度次大陆艺术史和建筑史。曾在伦敦大学亚非学院(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教授冥想和瑜伽心理学。翻译出版了瑜伽经典著作《瑜伽经》(Yoga Sutras)。他与合伙人在喀拉拉邦修建和经营着一家屡获殊荣的静修酒店。
罗金,贵州财经大学英语专业讲师,凤凰联盟官网四川大学文学博士。中国翻译协会专家会员。长期从事文学翻译、翻译史研究工作。
潘丽妃,四川大学外国语学院英文系助理研究员,四川大学文学博士、比利时根特大学东方语言与文化专业博士。主要从事汉文佛典外译研究,教授英文写作及翻译课程。
★ 一门古老的宗教艺术如何从神圣走向世俗,从森林和洞穴走向家庭和健身房,并成为一个重要的健康产业和文化现象。
★ 全面讲述瑜伽发展历程,将瑜伽置于全球文化背景中进行考察,关于过去与现在,学者与丑闻,科学与精神,智慧与无常的故事。
★ 作者阿利斯戴尔•希勒,既是专攻印度次大陆文化史的学者,又是一位瑜伽实践者,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故事相结合,内容详实,语言诙谐。
这是一个东西方文化碰撞的故事,讲述了从神圣到世俗的转变。瑜伽的西行之旅引人入胜。
一部观点鲜明、文笔优美、内容丰富的瑜伽史。希勒的这本杰出的作品对真实性的本质进行了广泛而令人警醒的讨论。
在众多瑜伽指南之外,历史学家希勒提供了一个有价值的对立面和与大师的技巧同样重要的建议。
博学、翔实、诙谐…… 我怎么强调这本书的优雅、幽默和它的严肃性都不过分。
作品以引人入胜的编年史记述了瑜伽的兴起,追溯了瑜伽演变至今的过程,并深入分析了瑜伽在未来发展道路上所面临的挑战。它通俗易懂,引人入胜,是关于世界上最受欢迎的运动之一的权威性著作。
东方与西方通过瑜伽相遇的历史既复杂又神秘,而且非常重要。希勒将严谨的学术研究和引人入胜的故事恰到好处地结合在了一起。
不仅对于蓬勃发展的养生产业的从业者来说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作品,而且对于对文明本身的命运感到焦虑的普通读者来说也是如此。
本文为澎湃号作者或机构在澎湃新闻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或机构观点,不代表澎湃新闻的观点或立场,澎湃新闻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申请澎湃号请用电脑访问。